別再渲染文科無用論了,這很不負責任
在那個“安身立命”的東西到來時,做好準備,抓住它。接下來,你會開啓踏實的一生。你可能富有,也可能貧困,但是你的內心不會慌亂。
我仰望白富美 小说
我,江苏南京的高校教师,告诉你真实收入待遇,工作经历曝光
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丨張豐
有一個著作權來源於我認識的朋友的段子:孩子高考填報志願是否可以選新聞傳播?我的意見是,這主要看孩子是否是親生的……親生的就不要填了。
這話很俏皮,似乎也很有道理,但是誤區也很大。
虫穴
現在提起這個段子,是因爲新聞傳播這個專業又被嘲笑了。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說:“985教傳播的教授,粉絲還不如我。”所以,他不但建議大家不要考新聞傳播,甚至不要考文科。
我認爲這話很不負責任。很多地方高中就文理分科了,那些文科生不考文科考什麼?
以我當年爲例。高中物理、化學根本學不會,數學也始終無法考及格。還好我及時明白這一點,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,總算考上一個大學——理工科大學的文科,但是謝天謝地也算是個大學。
有一個校園,可以讓你再待四年。有圖書館,如果你想看書的話,肯定夠你看的。別的其實不太重要了。
每年高考過後,討論如何填志願都會成爲熱點話題。新聞傳播這樣的專業被嘲笑,但是很能賺錢的醫學,也有很多人反對,尤其是很多醫生,千方百計阻止自家孩子學醫,理由是雖然工作穩定,但實在太辛苦了(言下之意其實自己還是攢了不少錢,孩子就沒必要那麼累)。
圖/圖蟲創意
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观察
我爸是教師。讀高中的時候,我特別不想“長大後成了你”,所以堅決拒絕報考師範院校。那時誰又能想到,現在考教師編僅次於公考,千萬人擠破頭呢。
這就是填報志願的第一個誤區:上一代人因爲自己職業不成功或者生活不如意,不想讓孩子重複自己的道路。
第二個誤區,則是琢磨哪一個好專業將來更能就業,包括網紅教師張雪峰,也是這個思路。
迪奥先生
以新聞傳播爲例。教傳播學的老師,其實很多並不怎麼懂傳播學,他們大部分都不玩社交媒體,也很少註冊微信賬號,他們粉絲沒有張雪峰多,但是這並不丟人,因爲他們主要也不是研究社交媒體,不需要玩自媒體掙錢。
這個行業確實黯淡。有人擔心四川大學那個傳播學女生那麼壞,將來要進報社會不會損害公共利益,他們根本不知道以報社爲代表的新聞機構,處在衰退的過程中,不斷減少用人規模。川大女生很懂傳播,但是她的理想應該是騰訊——即便是騰訊,也存在裁員可能。
但是這是不是反對年輕人學新聞的理由呢?我的看法是,任何時代都需要新聞,也需要人做新聞,只是工作形態會不同;如果有人立志做新聞,報考新聞專業(文史哲也可以)就是值得鼓勵的事。至於將來找不找得到工作,並不是考慮的重點。
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,報業還處在上升期,現在已經日薄西山。一個行業的黃金期或許就只有十年左右。那些學國際貿易、國際金融乃至法律的,其實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。
我如果告訴你中國律師基本飽和,現在很多年輕律師接不到案子,收入也不高,你也不要太震驚。
進入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,尤其是這兩年人工智能又飛速發展,讓“行業黃金期”的時間可能大大縮短。一個學設計的,過去可以到報社做美編,很快報社就不需要美編了;如果他有創意能力,可以做海報或者平面設計,剛轉型成功又遇到危機:現在AI輕鬆能夠取代他的工作。
這樣的局面讓很多家長惶恐。實際上,和文科相關的行業,越是過去偏向“實務”或“實踐”的,就越容易受青睞,而文學、哲學、歷史這些基礎學科,孩子不幸被調劑過去,家長往往垂頭喪氣,現在局面反轉了:我可以肯定,那些過去看上去更“有用的”,AI時代被淘汰的概率也就越大。
文史哲沒人想淘汰你,因爲這些本來就沒用,那些科技狂人不會打你的主意。
正經一點說,那些基礎的文科專業,不管是文史哲還是人類學、民族學,只要感興趣都可以去讀。有很多有意思的書值得你去看,如果愛閱讀,讀大學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慌亂,也不會那麼絕望——書裡找點意義還是不難的。
我吃西紅柿 小說
從就業的角度,那些“實務型”的文科專業,所教的東西看起來時髦,實際上已經被社會淘汰了,進入社會也得重新學;如果你讀文科基礎專業,將來想幹新聞什麼的也完全可以,你沒落下什麼。
无偿献血6年,住院用血却收费!献血证完全没用!再也不献血了!
說到這裡,你應該明白,我真正主張的其實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填報專業,而不是看“就業潛力”。大學生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從事什麼工作,2001年讀大學的時候,打死我都不知道有一天我會做“自媒體”,那時根本沒用自媒體。
更悲哀的當然是,很多人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。漫長的應試教育,讓我們變得麻木。很多人認爲自己的興趣就是“聽音樂、旅遊”,其實這只是一種放鬆方式而已。
福田欧马可新款箱货北京4s店可贷款
圖/圖蟲創意
真正震動我讓我思考職業問題的,是我工作之後好幾年,有一次去麗江見朋友,他真誠而認真地說:“我們必須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。”安身立命,這個詞看上去很空洞很高遠,但它確實說到了本質:人的工作,除了掙錢和興趣,還應該包括“讓你成爲你”的那種本質性的追求。
无偿献血6年,住院用血却收费!献血证完全没用!再也不献血了!
你有使命感,願意爲之付出一生,這樣你不管45歲被裁員或者延遲退休到65,都無所謂,因爲你還是願意做這項“事業”。
這就是馬克斯·韋伯所說的“志業”,他那本經典的《學術與政治》,是兩篇演講,“以學術爲志業”和“以政治爲志業”,其實很適合高三畢業生閱讀。
這個“安身立命”的東西不容易找到,如果它還沒來,那就默默等待。高考志願看一下自己的分數,隨便填一個就行,反正它既不能決定你的職業,也不能決定你的收入,更決定不了你的人生。
在那個“安身立命”的東西到來時,做好準備,抓住它。接下來,你會開啓踏實的一生。你可能富有,也可能貧困,但是你的內心不會慌亂。
又见“马云现身杭州”